《掌握正确洗手步骤,防疫卫生从细节做起》
在当今全球公共卫生面临严峻挑战的背景下,洗手这一看似简单的日常行为,却在防控传染病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确的洗手步骤能够有效去除手部的病原微生物,降低感染风险。随着病毒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以及病毒变异的不确定性,我们更应该重视洗手这一基本的防疫措施,将其作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点滴做起,将防疫卫生融入到每个细节之中。
(一)预防疾病传播
1. 病原微生物的载体
手是病原微生物的重要载体之一。当我们触摸被污染的物体表面或者接触携带病原体的人时,病原微生物就会附着在手上。如果随后不及时清洗,这些病原微生物就可能通过手与口、鼻、眼等黏膜接触部位进入人体,导致疾病的发生。例如,在流感高发季节,流感病毒可能存在于门把手、电梯按钮等公共设施上,如果人们用手触碰后再揉眼睛或摸鼻子,就很容易将病毒带入体内,引发感染。
2. 各类疾病的传播媒介
洗手可以预防多种疾病的传播,包括呼吸道疾病(如流感、新冠病毒肺炎)、肠道疾病(如霍乱、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以及其他一些由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对于一些传染性极强的病原体,如甲型肝炎病毒和诺如病毒,手部接触后的传播风险更高。甲型肝炎病毒可以通过受污染的食物或水传播,而诺如病毒则容易在人群中迅速传播,造成大规模的集体感染事件。
(二)保护个人健康
1. 减少自身感染几率
通过正确洗手,我们可以减少自身接触到病原微生物的机会,从而降低感染的风险。特别是在公共场所、医院等人员密集的地方,手部卫生尤为重要。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处理医疗废弃物后、佩戴手套前后的洗手,可以有效防止医源性感染的发生;普通人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购物、与他人握手等场合后洗手,也能为自己构筑一道健康防线。
2. 保持身体免疫力
良好的手部卫生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整体健康状态。当我们的手部保持清洁时,身体的免疫系统不会因为过度防御而消耗过多的能量,从而能够更好地应对其他潜在的健康威胁。相反,如果手部经常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扰,身体的免疫系统可能会处于一种持续应激的状态,长期以往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增加患病的风险。
(一)洗手步骤的必要性
1. 洗手过程中的物理和化学原理
(1)物理清洁作用
洗手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物理清洁的过程,它利用流动的水和肥皂来冲刷掉手上的污垢、油脂、灰尘以及附着在皮肤表面的病原微生物。水的流动可以带走手部表面的污染物,而肥皂中的活性成分(如表面活性剂)能够破坏病原微生物的细胞结构,使其失去活性,从而达到清洁的效果。肥皂还能改变油脂的分子结构,使油脂更容易被水带走,这也是为什么使用肥皂洗手比单纯用清水洗手效果更好的原因。
(2)杀菌消毒作用
肥皂本身并不具有直接的杀菌作用,但它在与水混合后形成的泡沫环境能够为后续的杀菌消毒创造有利条件。在某些情况下,肥皂中可能添加了抗菌成分,如氯己定等,这些成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需要注意的是,肥皂的主要功能在于物理清洁,其杀菌消毒效果相对有限,因此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还需要配合使用专门的消毒剂,如酒精类消毒剂、碘伏等,才能实现更彻底的杀菌消毒。
(3)防止交叉感染
通过遵循正确的洗手步骤,可以确保手部被彻底清洁,从而避免因手部接触而发生的交叉感染。例如,在处理生肉、熟食、宠物等不同的物品时,如果不进行充分的洗手,病原微生物可能会从一个物品转移到另一个物品上,进而导致不同人群之间的交叉感染。特别是在家庭环境中,儿童、老人等免疫力较弱的人群更容易成为病原微生物的易感人群,因此正确洗手可以有效减少他们感染疾病的风险。
2. 洗手步骤的合理性
(1)多部位覆盖的重要性
洗手步骤涵盖了手部的不同部位,包括手掌、手背、手指间、指缝、拇指、指尖、手腕等。这是因为手部的各个部位都可能接触到病原微生物,而这些病原微生物又可能通过手与身体其他部位的接触传播到其他地方。例如,手指间的缝隙往往容易藏污纳垢,如果不仔细清洗,病原微生物就可能存活下来并继续传播。拇指和手腕也是容易被忽视的部位,但它们同样容易沾染病原微生物,尤其是当我们用双手完成某些动作(如抓取食物、操作电子设备等)时,这些部位就更有可能接触到外界的污染物。通过全面覆盖手部的各个部位,可以最大限度地清除手上的病原微生物,提高洗手的效果。
(2)时间的控制
洗手的时间长短直接影响到洗手的效果。一般来说,洗手的时间应该不少于20秒,这是因为在这个时间内,肥皂中的活性成分可以充分与病原微生物发生作用,同时水的流动也能够将手上的污染物彻底冲走。如果洗手时间过短,病原微生物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被清除,导致洗手效果不佳。过长的洗手时间也不利于提高洗手效率,而且可能会浪费水资源。因此,20秒左右的洗手时间是一个较为合理的平衡点,既能保证洗手效果,又不会浪费过多的资源。
(3)顺序的合理性
正确的洗手步骤遵循一定的顺序,这有助于确保手部的所有部位都被彻底清洁。通常,先从手掌开始,然后依次清洗手背、手指间、指缝、拇指、指尖、手腕等部位。这种顺序的安排是基于手部解剖结构的特点以及病原微生物可能存在的位置。例如,手指间的缝隙往往容易藏污纳垢,所以应该在清洗完手掌之后再重点清洗手指间,以确保这些部位得到充分的清洁。通过按照合理的顺序进行洗手,可以提高洗手的效率和效果,避免遗漏任何部位。
(二)不同场景下的洗手需求
1. 公共场所
在公共场所,如商场、餐厅、车站、医院等,由于人员流动性大,手部接触的物体表面复杂多样,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风险较高。在这种情况下,洗手尤为重要。人们在进入公共场所之前,应该先洗手,以减少手部携带的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在公共场所内活动期间,如果手部接触到公共设施(如扶手、电梯按钮、门把手等),也应该及时洗手。特别是对于那些需要长时间接触公共设施的场合,如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排队等候时,更应该加强手部卫生。在公共场所用餐前后、如厕后、与他人密切接触后等,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洗手。例如,在餐厅就餐前洗手,可以防止手部携带的病原微生物污染食物,降低食物中毒的风险;在如厕后洗手,可以防止肠道病原微生物通过手与口、鼻、眼等黏膜接触部位进入人体,引发感染。
2. 医疗机构
医疗机构是病原微生物高度集中的地方,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处理医疗废弃物后、佩戴手套前后的洗手,是防止医源性感染的关键环节。医护人员的手部卫生状况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健康安全。如果医护人员的手部携带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就可能在接触患者的过程中将这些病原微生物传播给患者,导致交叉感染的发生。因此,医疗机构对手部卫生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医护人员需要按照规范的洗手步骤进行洗手,确保手部的清洁度。患者在就医过程中,也应该注意手部卫生,特别是在触摸公共设施、与其他患者或家属接触后,要及时洗手,以减少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风险。
3. 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是人们生活的核心场所,家庭成员之间的接触频繁,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风险相对较高。在家庭环境中,正确洗手可以有效减少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感染疾病的可能性。例如,在照顾年幼的儿童或老年人时,手部卫生尤为重要。儿童和老年人由于免疫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如果家庭成员在接触儿童或老年人之前不洗手,就可能将手部携带的病原微生物传播给他们,导致他们感染疾病。在处理生食、熟食、宠物等不同的物品时,也需要进行充分的洗手,以防止病原微生物的交叉传播。例如,在处理生肉后洗手,可以防止肉类中的病原微生物(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污染其他食物,降低食物中毒的风险;在接触宠物后洗手,可以防止宠物身上的病原微生物(如狂犬病病毒、弓形虫等)通过手与口、鼻、眼等黏膜接触部位进入人体,引发感染。
4. 特殊人群
(1)儿童和老年人
儿童和老年人由于免疫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因此正确洗手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身体的抵抗力相对较弱,而老年人则由于生理机能的衰退,身体的抵抗力也有所下降。如果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注重手部卫生,就可能更容易感染各种疾病。例如,在学校里,儿童由于集体活动频繁,手部接触的物体表面复杂多样,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风险较高。如果儿童在触摸公共设施(如桌椅、玩具等)后不洗手,就可能将病原微生物带回家中,增加家人感染疾病的风险。在养老院等老年人聚集的场所,由于老年人免疫力较低,正确洗手可以有效减少他们感染疾病的可能性。例如,在养老院里,老年人由于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可能需要更多的帮助,如喂食、换尿布等。如果护理人员在接触老年人之前不洗手,就可能将手部携带的病原微生物传播给老年人,导致交叉感染的发生。
(2)孕妇
孕妇在怀孕期间身体处于特殊的生理状态下,免疫系统相对脆弱,容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袭。正确洗手对于孕妇来说尤为重要。孕妇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接触各种物品,如食物、水、家居用品等,如果不注意手部卫生,就可能将手部携带的病原微生物带入体内,影响胎儿的健康。例如,在处理生肉后洗手,可以防止肉类中的病原微生物(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污染食物,降低孕妇患食物中毒的风险;在接触宠物后洗手,可以防止宠物身上的病原微生物(如弓形虫等)通过手与口、鼻、眼等黏膜接触部位进入孕妇体内,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
(一)洗手前的准备工作
1. 选择合适的洗手地点
选择一个通风良好、光线充足、水源充足且干净卫生的地方进行洗手。如果是在家中,可以选择厨房或卫生间;如果是在公共场所,则应选择设有洗手池、肥皂或洗手液供应处的地方。在洗手之前,先检查洗手池是否干净,确保水龙头、洗手池表面等没有明显的污垢或残留物。如果发现洗手池有污垢或残留物,可以用湿纸巾擦拭干净,然后再进行洗手。还要检查洗手液或肥皂是否充足,确保有足够的用量用于洗手。
2. 准备好洗手用品
洗手用品主要包括肥皂或洗手液、清水、擦手毛巾等。肥皂或洗手液的选择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和实际需求进行。肥皂分为固体肥皂和液体肥皂两种,固体肥皂质地坚硬,适合喜欢传统方式的人使用,但容易滋生细菌;液体肥皂则更加方便,不易滋生细菌,且泡沫丰富,清洁效果更好。洗手液是一种专为洗手设计的产品,含有抗菌成分,能有效杀死手上的病原微生物。清水是洗手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它能够将手上的污垢、油脂和病原微生物冲走。擦手毛巾则是用来擦干手上的水分,保持手部干燥,避免细菌滋生。在准备洗手用品时,要确保肥皂或洗手液和清水充足,擦手毛巾干净卫生。
(二)洗手的具体步骤
1. 打开水龙头,调整水温至适宜温度
水温不宜过高,以免烫伤皮肤;也不宜过低,以免难以清洁手部。一般来说,水温在30℃ - 40℃之间是比较理想的。对于儿童和老年人来说,水温应适当降低,以避免烫伤。
2. 将手心、手背、手指尖、手指缝、拇指、手腕等部位都充分浸湿
将手心、手背、手指尖、手指缝、拇指、手腕等部位都充分浸湿,确保每个部位都接触到水,为接下来的清洁做好准备。
3. 取适量肥皂或洗手液,均匀涂抹于手心、手背、手指尖、手指缝、拇指、手腕等部位
取适量肥皂或洗手液,均匀涂抹于手心、手背、手指尖、手指缝、拇指、手腕等部位,确保每个部位都能被肥皂或洗手液覆盖。涂抹时,可以采用搓揉的方式,让肥皂或洗手液与手部皮肤充分接触,以便更好地发挥清洁和杀菌的作用。
4. 认真揉搓双手至少20秒
认真揉搓双手至少20秒,这是为了确保肥皂或洗手液与手部皮肤充分接触,达到最佳的清洁效果。揉搓时,要注意每个部位都要充分揉搓,特别是手指间、拇指、手腕等容易忽略的部位。揉搓的动作可以根据个人习惯选择,如搓背、搓掌、搓指缝等,只要确保每个部位都能被充分揉搓即可。揉搓的时间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但建议不少于20秒,以确保洗手效果。
5. 用清水冲洗双手,直至冲洗干净
用清水冲洗双手,直至冲洗干净,确保肥皂或洗手液被彻底冲净。冲洗时,要注意将每个部位都冲洗干净,特别是手指间、拇指、手腕等容易残留肥皂或洗手液的部位。如果手部较脏,可以重复冲洗几次,以确保手部清洁彻底。
6. 用干净的擦手毛巾擦干双手
用干净的擦手毛巾擦干双手,保持手部干燥。擦干时,要注意将每个部位都擦干,特别是手指间、拇指、手腕等容易残留水分的部位。擦手毛巾应定期更换,保持干净卫生,避免细菌滋生。
7. 关闭水龙头
关闭水龙头,防止水浪费。在关闭水龙头时,可以采用拧干毛巾的方式,避免手部再次接触到水龙头,防止二次污染。
(三)洗手后的注意事项
1. 避免再次污染手部
在洗手后,尽量避免再次污染手部。例如,在擦干手部时,不要将毛巾放在不干净的地方;在离开洗手间后,避免用手触摸脸部、眼睛、鼻子、嘴巴等容易被病原微生物入侵的部位。如果需要触摸这些部位,可以在触摸前再次洗手,以确保手部的清洁。
2. 保持手部干燥
保持手部干燥有助于减少细菌滋生。如果手部潮湿,细菌可能会在手部表面繁殖,增加感染的风险。因此,在洗手后,应尽快擦干手部,保持手部干燥。如果手部较脏,可以使用吹风机吹干手部,以加快干燥速度。
3. 使用免洗洗手液的情况
在没有清水和肥皂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免洗洗手液进行洗手。免洗洗手液是一种便携式、无需用水的洗手产品,含有酒精等有效成分,能够快速杀灭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用免洗洗手液时,应按照说明书上的要求进行操作,确保手部清洁彻底。需要注意的是,免洗洗手液并不能完全替代清水和肥皂洗手,只能作为一种补充手段,在特殊情况下使用。
本文地址:https://5py.gsd4.cn/shcswz/19634.html